他赢得了学生们的信服和尊敬。学生们说:“听李老师上课是享受,是快乐,会被感动得幸福,根本不愿意开小差。”在这样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地学习氛围中,学生成才真的是水到渠成的事。
数学老师石家文是永顺一中又一名很有名气的教师,他的名气来自杨帆、彭雪等考上清华、北大的优秀生,来自历年数学竞赛中骄人的学生成绩,来自他获得的“省新世纪121人才”、州优秀教师、县级嘉奖等一大堆荣誉,更来自于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勤恳的工作态度。今年四十五岁的石老师从教二十一年,年年都是班主任。他将施爱教育作为教好学生的法宝,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班纪班风,他把政治思想教育与理想前途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联系起来,善于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总结出了一套特有的班主任工作作风和方法。
刚三十出头的彭泽华老师则是永顺一中的教坛新秀。他积极践行终身学习的观念,完成了首批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业,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并特别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他总是想法设法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把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数学问题作为教学核心,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成为数学学习和交流的场所。而他自己,也成为永顺一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并取得了喜人的教学成绩。2011年高考,湘西州文科数学前100名中,他所带的289班就占25人。2013年湘西州数学竞赛,他的学生囊括了总数一半以上的一等奖。
永顺一中名师多,他们的儒雅、敬业、学识魅力,感召了学生自主成长。如源头活水,浇灌学生如百花盛开。丁颖超、肖岩顺、王湘兰、谢深山、彭锴、向天兵......一串响亮的姓名,伴随了太多的民族学子飞出了大山,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服务:大助学圆梦寒门学子
因为地处湘西边贫县,永顺一中大部分学生家庭贫困。这些学生有强烈的改变现实处境的愿望,却时时受贫穷困扰,不少学生挣扎在失学的边沿,渴望被帮扶一把,成为飞出大山的雄鹰与凤凰。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既是对贫困学生的关爱,也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为此,学校提出:“绝不让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胡安泽校长多次与学校资助办的王复河主任语重心长地交谈,一定要设法增强对贫困生的救助力度,拓展助学渠道,扩大经费来源,提高助学效率,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王复河出生于永顺县塔卧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接受采访时,他告诉笔者:“是求学时的艰难,让自己对助学工作如此痴迷;看到孩子们身处困境,就像看到自己的青年时代一样,与孩子们感同身受。每次帮助贫困学生顺利毕业走进大学时,自己就有强烈的成就感,这也成了自己做好资助工作的动力。”
做上贫困生资助工作,王复河就成了学校最忙碌的人之一。9月,他要对全校学生进行调查摸底,特别是对新生进行全面了解,形成助学的第一手资料,初步确定受助对象。千余份申请报告,汇总到他这里,他要逐一审阅、判断、筛选,最后提交学校审批,忙起来不分昼夜,还常常拉着他的妻子义务加班。寒暑假、节假日、周末双休,大都成了他走访调查贫困生的时间,他的足迹踏遍了永顺县的乡镇村寨。每年,学校最终审定的贫困生都超过了在校学生的40%。
资助工作最重要也最艰难的任务是寻求经费来源。在政府和社会爱心团体、爱心人士的支持下,永顺一中重点打造了四条助学线,每年为贫困生引来的助学经费高达150多万元。一是政府助学线,包括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生活费补助、贫困大学生救助金等。二是企业基金助学线,先后有长吉高速公司、罗群慈善基金、宋祖英悬赏金、教育基金会、香港温情人间助学协会、广东刘期望、北京水立方酒等30多个。三是校友助学线,争取知名校友返校助学,建立了北京京桥奖学金、武汉阳光助学金,另有江阴、长沙、吉首、深圳、张家界等地校友以不同形式资助母校贫困生。江阴校友熊年俊女士资助办成的“国学班”和长沙雅美集团董事长肖征刚校友资助办成的“雅美班”,相继开办。四是师生助学线,组织师生为特困生捐款。值得一提的是,永顺一中退休教职工每年自发捐款数千元,每年帮助4——6名学生直到高中毕业。
学校强化感恩教育,真诚感谢爱心部门、企业、人士的捐助,积极引导学生对爱心人员的成长汇报与情感联系,得到了高度评价,在树立学校形象的同时,提高了他们捐助的意愿,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增加了贫困生受助的效益。据统计,三年来,学校共获助学金480余万元,救助贫困生5200多人次,其中近1000名学生直接通过救助进入高校。学生受爱心助学精神感染,学会了传递爱心。贫困生黄生姣在校曾受到农业部全体职工的救助,考上湘潭大学后,联系资助人救助母校贫困生龙昌友近4000元。考上湘潭大学商学院的李少华,也有逆境求学的事迹与不屈从命运、懂感恩的精神被湘西州教育基金会向全州推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