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来,双峰县甘棠镇针对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综合全国各地教育课题研究成果,创立并推行以“四高”为主体的“甘棠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达到了有效突破农村区域性教育发展瓶颈、教育教学“双赢”的目的。
一、创建背景
甘棠镇地处地处衡邵干旱走廊,与邵东、涟源等县市毗邻,属省级贫困乡镇。全镇中小学校26所,农校1所,民办幼儿园6所,在岗教师358人,常年在校学生7500余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教育是甘棠镇的金字招牌,中专升学率领先全县、全娄底地区,许多外地学子慕名求学。但进入21世纪后,与全国许多农村乡镇一样,教育陷入艰难困境。
办学条件日趋落后。学校场地普遍狭小,校舍破烂不堪,8所学校没有围墙和校门,22所学校存在C、D级危房,累计2.3万平方米,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办学条件极其简陋,大部分村小没有教学仪器、图书、投影、电脑等教学设备,全镇70%的课桌凳添置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90%的学校无绿化、无运动场、无食堂餐厅。
师资队伍问题突出。由于工作生活环境艰苦,教师外流多,加上2003年至2010年近10年间没有补充新教师,全镇教师编制偏紧,在岗教师平均年龄偏大,体弱病者多,学科结构不合理。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教师队伍的士气,而且严重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质量低谷徘徊。自2002年起,中考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多年排在全县中下位置。小富、金家和桃林3所中学一度成为薄弱学校,在全县60多所初中学校排名中每年都在45名之后,重点高中上线人数每年都没有超过10人,奥赛几乎无人获奖。中小学生流失严重,学期转往外地学生最多时有300多人,初中生年平均辍学率在10%以上。
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资源配置存在差异,造成学校常规管理参差不齐,发展极不均衡。学生大量涌向镇区,造成镇区学校班额大,而偏远学校好多班级只有10来个学生,有七八所边远学校一度濒临关闭。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甘棠教育模式在苦苦摸索中应运而生。
二、创建意义
甘棠教育模式的运行,有效地破解了制约教育发展的四大瓶颈,对农村区域性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如何改善办学条件。较短的三两年内,基本解决这些问题,并向较高层次发展,缩小与内地城市和沿海地区学校的差距,甘棠教育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二、如何提升教学质量。甘棠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包括中考成绩,艺体教育,数理化生奥赛成绩等,曾落后全县近10年。如何在编制相对紧张、师资队伍严重老化、各学科师资参差不齐、教师业务水平整体二三流等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突飞猛进,并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后劲,甘棠教育模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如何推进素质教育。20多年来,有关是否推进素质教育和怎样推进素质教育问题,争论不休。一些地方出现的素质教育推进也是昙花一现。四年来,甘棠镇中心学校通过实行一校一品、一班一特工程,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期复一期地开展课间大活动,传诵中华经典文化,举办科技节、阅读节、体育节、艺术节等,持之以恒抓养成教育,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有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家长、社会反响好。甘棠教育模式为素质教育如何实施推进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四、如何创建幸福校园。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如何稳定这支队伍,特别是培育、调动和发挥所有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使老、中、青三类教师普遍爱岗敬业;如何解决学生厌学问题,使学校变成学生乐学的园地,甘棠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