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学业不良,最主要的原因并不在于智力低下。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他们上课用心,作业认真,学习有决心、有毅力,但是他们的智力活动相对缓慢,对事物反映不够敏捷,体现出“慢智思维”的思维特点。因而学习上总是“慢半拍”,学习效果不理想,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
探究学生“慢智思维”的成因,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对开发学生智能、培养教学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一、“慢智思维”的成因
1.智能发展的特殊性
心理学研究结果证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初中阶段已经以抽象思维为主,但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一定的比例;在高中阶段,学生的理论思维发展起来,开始形成辩证思维,扩散思维(求异思维)也很活跃。根据这一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规律,教学者往往注重于论证的逻辑严密性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较少采取直观手段去照顾那些智能发展缓慢一点的学生,忽略了智能发展的特殊性。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年龄、性别及发育程度等各方面的因素,造成了智能发展的不平衡性。智能发展速度慢、水平低的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比较低,有时甚至会束手无策。只因为智能发展的起点不同,即使以后同样努力,能力水平上还是落后了一段距离,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慢智思维”。
2.基础知识的缺陷
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对新知识的理解速度造成了不良影响。其原因,一方面是智能发展的起点本来就不同(如上所述);一方面是起点相同,只是因为某一段时间内学习不认真,虽然现在“浪子回头”,但已造成某方面的知识缺陷,影响了智能的发展速度。
3.思维方法的错误
思维水平随智能发展水平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智能发展水平与知识水平低的学生,往往在辩证思维与求异思维方面还不够成熟,思维方法不够科学。在思维过程中,往往产生思维方向的错误,甚至进入一种思维无序状态,往往要经过多次“碰壁”之后才能找到正确的结论。
4.消极的心理状态
主动学习精神不足,缺少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消极思维;受情绪困扰,如焦急、敏感、紧张、心神不宁等,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思维活动,这其实是情商水平低的问题。
二、慢智思维的矫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慢智思维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必须通过细致的观察,深入地了解情况之后,方可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思维速度与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