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俐侬,生于1930年4月8日,死于1985年元月16日,享年54岁。
彭俐侬系中共党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湖南省文联委员,中国剧协湖南分会副主席,原湖南省艺术学校顾问。
彭俐侬于1930年4月8日(农历三月初十),出生于长沙市原西区轩辕殿巷一户贫寒的湘剧艺人家庭。这时,她已有大姐剑侬、二哥志斌,排行第三。父母亲和戏班里的人们都喊他“三伢子”。长沙这个地方,不论城乡把自己生的女儿总是习惯地喊作某某伢子。
她原取名为励侬,直到1952年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戏曲观摩汇演时,演员名单上将“励侬”错写成了“俐侬”,就这样将错就错地沿用下来了。
彭俐侬的父亲彭菊生,又名彭邵鲲,是一位著名琴师,被同行和观众誉为湘剧业界“三把半胡琴”之一。母亲谭满贞是一位贤良家庭主妇,他家原住在南区天心游路,1936年才迁居到西区轩辕殿巷,刚迁不就,彭俐侬就出生了。
彭菊生虽然是湘剧的名琴师,但在旧社会的戏班里,工作极不稳定,收入又极其微薄。彭俐侬四岁的时候,她下面又连续添了四个弟弟,这七口之家,全凭她父亲的一把胡琴拉扯着,过着被歧视,受侮辱的生活。
每当唱戏进入淡季,也就是天气最冷或是最热的时候,戏班子没有收入,分不到钱,彭俐侬家里就经常断炊,小时候的彭俐侬就是在这样清苦的环境中生活的。
彭俐侬五岁的时候,长得黑黝黝的,性情淳厚开朗,还特别爱笑,十分逗人喜爱,戏班里的人都喊她做“黑美人”。她从小就是一个戏迷,总希望父亲能教他唱几句,可是这时候她父亲彭菊生,由于社会对唱戏艺人的歧视,那个时候,戏子是列入下九流被人瞧不起的行业,加上生活的重负,他的心境是很不舒畅的,既然不想让自己的女儿走自己这条苦涩辛酸的道路,哪还有心思去教她唱戏呢!
据原长沙曲艺队琴师何剑飞(即三把半琴师之一)告诉我,当时戏班子里有一位老艺人叫梁八爹,因年老无儿无女。他特别喜欢彭俐侬,便经常带她到西牌楼百合湘剧场看戏,有时也带她去隔壁洞庭春茶馆坐坐,闲着没事的时候,就叫他唱几句,同时又教她几个表演的动作。彭俐侬天资聪明,一学就会,唱起来还真是有板有眼,嗓音宽厚洪亮,倒是十分动听,这位老艺人经常称赞她天生是块唱戏的料子。因此,在彭俐侬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种下了学戏的种子。
1937年夏天,彭菊生被聘到本市皇仓湾远东戏院演出,当时正巧琴师何剑飞也在那家剧院,因此与彭菊生成了好友,何说:“彭菊生上园子的时候,总是把女儿彭俐侬带在身边,让他坐在拉胡琴的小踏脚凳子上,挨着自己看戏,这对彭俐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她总是聚精会神,目不转睛,看一场戏就是两三个小时,毫无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