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一中聂子文
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五千年文脉涵养出泱泱中华;天开万象、鬼斧神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争奇斗艳、万紫千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以实际行动坚守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坚守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不断锐意进取。《易经·系辞》谓:“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从先秦时代起,以忧患意识生发的爱国主义精神,已深深扎根于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孔孟的“忧道”,到历代志士仁人的“忧国、忧民、忧天下”,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易经》倡导“天行健”,刚健自强逐渐演变成高尚人格的核心,激励人们志存高远,“立德、立功、立言”,为崇高的理想献身。“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先人把这种发展变化视为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必然法则,由此发展成“变法图强”的优良传统,“变革弊政以求自强”曾是全民族的基本心态。今天的改革开放,说到底是历史上变法图强精神的一种延续。
坚守厚德载物、有容乃大品质,崇尚兼容并蓄。《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对“中和”思想历来重视,中和并不是取消差别和矛盾,而是在承认和正视矛盾的基础上,寻求平衡与协调。经历代儒者对中庸思想的反复阐释和发挥,中庸之道逐渐成了儒家认识世界、对待社会人生的基本态度和准则。
“礼”或“礼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兼有生活方式、伦理风范、社会制度一体化的内容,成为绵延数千年的文化模式。“礼治”把人看作具有群体生存需要的群体中的一分子,具有伦理道德自觉,隶属于家庭、家族和国家。由此发展出整体至上的观念,形成了以民族大局为重的品格。中国人对家庭、家族和国家,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体现了对家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尚书·君陈》说:“有容德乃大”,后成了代代相传的古训。在汉、唐等最强盛时代,中华民族怀着强大的自信力吸收了很多有益的外来文化,丰富发展了自己,凸显了兼容并蓄的胸襟和美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个经典性命题。《庄子》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主张人和自然平等与和谐。中国人对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热爱自然,赞美自然,自觉溶入自然。因此,中国的山水诗最动人、山水画独具特色。
坚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追求,创造中国气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成长,我们要有高度的自觉和自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割断文化血脉,缺少深厚滋养,没有民族特性,我们的文艺创作就会迷失方向。我们要坚持尊重传统、珍视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作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让蓬勃发展的中华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