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圆寂前写下最后一副作品,上书:悲欣交集。这四个苍劲的大字,表明了不只是他死前的心态,更是说的他一生所感所悟。
悲欣,两种情绪,相对的两种情绪,悲是悲伤,痛苦,欣是欣慰,欣喜,这两种情绪,是弘一法师这位得道高僧坐化前的人生感悟,同时也几乎笼罩着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彰显着我们的存在,渗透我们的人生。
人总是偏爱喜的,因为喜代表着幸福,希望和阳光,所以我们执拗的追逐着欢喜,希望生活中只存在这种美好的情绪,哪怕痛,也装作不在乎,哪怕受伤也不想悲伤,于是投身于别人的快乐找乐子,生怕在悲伤中迷失。
可是悲真的可怕吗?真的会让所有人走入悲伤的人沉沦吗?其实真的不是这样啊!悲给喜的世界留下一道缝隙,让累了的人喘息,让痛苦的人冷静,让受伤的人疗伤。悲是一种境界,折射喜的背面,与喜悦相互交织。
人性驽钝,体悟不了大悲大喜,于是被划分为悲、喜两种性质,不知变通。只有两类人是不抗拒悲喜交集的,一类,是刚出生的婴孩,情由心生,悲则哭,喜则笑,不顾忌太多,不刻意压抑,这是未经玷污的通透,是每个人生命最初的模样。另一类人,是看透世俗、看清悲喜,返璞归真之人,这样的悲喜交集,不是白纸般未染上杂色的通透,而是将心中纷扰沉淀下来的不惧世俗,不惧旁人,不惧悲伤,他们有时平静得令人看不清,确是实实在在大悲大喜的真性情。
这两类人都是值得我们艳羡的,既然成不了婴孩,向不追求凌驾于悲喜之上的大彻大悟,随性便好。
又也许我们因总处于这个世上、这个社会,既然不是隐者,便也难以将心绪沉淀,但至少,总要保留一个角落留给自己悲喜交集,这角落可以是一个值得依靠的人,可以是每天夜深人静的某个时刻,在这个角落里,我们不是伟人,而是真实的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平凡人,澄澈的平凡人,那么这个角落,就是我们的悲喜人生。
宋代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深刻揭示了古代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同时也提示我们现代人淡然面对人生中的悲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气质,更是一种精神境界。人在自己的哭声中降临这个世界,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虽然一生短暂,但或甜或苦、有喜有悲,才是真正的人生。
悲喜人生,人生悲喜。每一个幸福的背后都藏着一堆悲哀,每一个欣喜的背后,都有一串痛苦的历程。人生是欣喜与悲哀的混合物,无论你聪明或愚钝、富贵或贫穷,都会体会到幸福中的某种苦难。我们只要把握好一个度,正确处理、平和看待,悲喜都不是问题,何时学会看待悲喜,何时便是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