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年,仍然报苏大。
这一年,我丝毫没有因为去年英语仅差了一分而放松对英语的学习,相反,我花了比前三年还多的时间在英语上,我确信,这一年,我志在必得。每天早读课时跟学生一起背单词,背作文。白天研析真题,每晚必做模拟卷。在规定的时间内,先做,后对答案,再分析,最后整理试卷中的生字词。曾经有那么两次,阅读理解得了36分(满分40分)。
09年元旦的时候,学校放了三天假,我把自己反锁在屋内,完完整整地做了两份模拟题,严格执照考研时间操作,从下午2:00——5:00。结果是那么地令人激动,两份试题,客观题都超过了40分,而我的作文根据前两年的情况估计,起码能得个20分。
就这样,抱着志在必得的心态又一次进了考场。那年的考场考号也很出奇:28场28号,多吉利的一个数字呀。
2009年1月11号考完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到网上对答案。对完答案,我一夜未眠,英语的客观题仅得了26分,这样无论如何也不会达到去年的57分了,那一夜,我想了很多:再来一年吗?英语能过线吗?说真的,这一年我已经尽力了,尽全力了;不考了,就这样放弃了吗?让四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吗?也许我就不是考研的料……这样的念头一个个,一遍遍地在我的脑中纠缠,纠缠得我辗转反侧,心痛难眠。
本来决定好了不考了。家乡有句俗话叫“事(试)不过三”,我都考了四遍了,所有的潜力都挖掘完了。后来在看杂志时,两个人成功的事迹又给了我信心。一个是魏宏远,残疾人,也教过书,后考上了复旦大学的博士生;另一个是俞敏洪,考了三次才考上北大。我最终又下定决心,再考一年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也许成功就在下一次的坚持之中。
2009年3月1日,成绩出来了,比我预想的还低:政治:56,英语51,专一130,专二135,总分372分。尽管总成绩与去年持平,但单科的英语与去年的国家线差距太大了,差了6分。虽然从考完英语的第二天就看到网友和一些权威的考研机构说今年的英语试题难度太大,分数线肯定要降,但没有说要降6分的;况且最近10年的国家线降幅也没有达到6分的。从看到分数的那一刻起,我又拿起了单词本。
当然,在国家线没有正式出来之前,我还是天天关注它的信息,心也被网友忽悠得一惊一乍,上上下下的,一会有人说听到小道消息是53分;一会有人猜是50分;一会有人说他的亲戚在阅卷中心,已划定为54分……总之,那时节,我的心是今天死,明天活,浮浮沉沉,恍恍惚惚。
4月3日,国家线终于出来了。第一眼是在一个跨考论坛上看到的,我没有相信,以为又是哪个网友的“预测版”。后来,在研招网上确认似地看到2009年文学类的国家线时,心差点跳到了嗓子眼,单科51分,总分340分。我单科压线!总分超32分。我以为今年肯定上了。
4月10号,苏大终于公布了复试名单,进复试的共17人,最低分373分。那时,我感觉我的人生真像一场戏,且情节上到处都是巧合。07年,苏大的这个专业招了36人,08年招了26人,09年招了17人(这是进入复试的人数,最终招了多少不太清楚),据说是因为文科的毕业生不太好找工作,影响学校的就业率,就把文科的名额让给了理科。
于是着手调剂,最终被徐州师范大学录取(我毕业那年已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公费。
四年的考研经历,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时的心情。还记得那天中午,当我的知被徐师大公费录取的那一刻,心甚至没有动一下,不是榜上有名的狂喜,而是首先想到了四年的拼搏:清雾晨读,挑灯夜战,酷暑时汗滴书本,寒冬节僵手握笔,没有休息,没有娱乐,远离了妻子,疏远了孩子,还有精神上的压力……也许,生命正因有了这些日子才变得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