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谢春涛看来,相对而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更具权威性,能够保证改革的设计、协调、推进和监督每一个环节的落实,有助于确保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分析认为,把“深水区”的改革向前推进需具有权威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领导机构进行掌握,因此该领导小组将对改革议题进行整体设定和统筹安排,在顶层设计上把握改革的方向和力度。
“如何推进改革,这需要领导小组既要立足中国实际,同时又要富有远见卓识。”张希贤进一步指出,领导小组只能提出宏观设计和措施,要取得改革实效,还需要全社会的协同推进,因为长期形成的体制弊端,并非一个改革领导小组就能轻易破除。
首提市场“决定性作用”市场化改革料将深入
全会公报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记者梳理发现,这已是公报第二处提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这份公报中,共有三处这样的提法。
在第一处表述中,公报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的提法是“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报告的提法是“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分析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这一新提法,比过去进了一步,显示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深入。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说明市场化将成为新一轮改革的基调。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指出,从“基础性”到“决定性”,说明“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的作用主次分明,这体现出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坚决态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如果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最重要的还是要规范政府的职能,不该管的坚决不管,该管的要坚定不移的管好、管出水平。
事实上,中国新一届政府组成后,就把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作为开门的第一件大事,既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又作为宏观调控的“当头炮”,目前已取消下放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
“政府和市场的合理职能界定,两个方面更好地分工和配合,这是使经济社会发展效率不断提高、发展的代价不断减少的基本制度性保障。”张立群说。